元朗堂百一年史略
黃永長執事
元朗堂建堂迄今已有一百一十年。朝後回溯,非上主宏恩,實難有今天的成果,先賢的努力耕耘,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玆將元朗堂百一年歷史撮錄如後,俾眾會友留作記憶。
元朗堂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開荒創業期 (1898—-1957)
1898年倫敦傳道會(即今日的世界傳道會1)駐港負責人皮堯士牧師,召集道濟會堂(即今日的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及佑寧堂(即今日的香港佑寧堂)合作組織了「新界傳道會」,計畫在新界拓展褔音,差遣灣仔堂黃述芳主任前往新界查勘,主持開荒工作。黃先生走遍新界西北各大小村落,感到元朗地區人口眾多,墟場旺盛,乃傳福音理想地方,遂在元朗舊墟租一店鋪設立談道所。至1900年威禮士牧師由粵來港協助,並於1903年由倫敦傳道會資助695元購買談道所相鄰舊屋,正式名為「元朗福音堂」,成為新界第一間教會。其後教會又致力提倡婦孺教育,於1906年開辦「真光學校」,是新界第一間學校。1915年更增辦「真光女校」,開新界女子教育先河。1919重建堂校,有鐘樓,有水井,亦頗壯觀,同時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
至1930年黃述芳主任因年事已高,宣告退休。此後少蓮牧師、袁恩照先生、張志恩先生相繼出任本堂主任。1937年本堂成為中華基督教會第六區會在香港新界的笫一間自養堂。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張景宋先生當本堂義務主任。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了李光輝先生、李振光先生、李國康先生、范少新十姑等先後主理堂務。至1952年范立基牧師來堂主理,為本堂首次有自養堂牧師。
在1920年倫敦傳道會時期,黃述芳主任已有到沙埔村及壆圍村展開福音工作,所以早期元朗堂之教友以沙埔、壆圍兩村之村民為多,沙埔尤甚。。至五十年代,適逢新西蘭長老會(即合作差會)有意資助沙埔村興建佈道所。沙埔村教友亦非常贊同此建議,即由黃念基、黃錫福及黃德培三位村民送出土地作為建所之用,而元朗堂亦撥出款項,略盡棉力。1958年沙埔佈道所終可啟用,由當時元朗堂之女宣教師范少新十姑主理聚會事宜,並由元朗堂主任范立基牧師兼顧聖工。後沙埔教友組織堂會,成為區助堂之一,由區會資助經費。俟後區會推行十年自養計畫,但限期屆滿,沙埔堂仍未能自養,而區會又決定
不再設區助堂,故將沙埔佈道所交由元朗堂兼理,教友則撥歸元朗堂牧養。至八十年代,因該村村民多已遷離,且大部份教友於主日前往元朗堂聚會。元朗堂為節省資源,便改為只在大節期前往沙埔佈道所舉行聚會,並每月差派牧師到該村為老弱不良於行者施聖餐。後因彼等入住安老院,元朗堂便將沙埔佈道所交回區會管理至今。
(2)遷堂拓展期 (1957—-1987)
1957年區會總幹事汪彼得牧師發起百萬募捐運動,籌建馬禮遜中心、新界教堂及小學。本堂及真光小學俱被選入興建之列,但本堂須先自籌二萬元,餘款八萬元由區會補足。隨後在現址屏信街(前名擊壤村)興建一所金字型石棉瓦頂、木橫樑之教堂,於1960年落成啟用。1963年本堂之真光小學因需轉為津貼小學,故交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接辦,遷址本堂鄰地(真光小學已於2006年遷往元朗鐘聲徑,區會將舊校舍交本堂開辦真光幼稚園二校)。1961年本堂創辦真光幼稚園,並計畫自籌經費,買鄰地建造副堂,作為主日學、青少年活動及真光幼稚園課室等用途。當時元朗堂經濟力量有限,要完成比夢想,就要向會友借貸,用低息或免息貸款辦法才可籌得足夠款項。直至1972年此項工程完成,建築費連地價合共超過廿萬元。
1962年范立基牧師被區會調派往屯門堂後,先後接任堂主任者有王世民牧師、孫桂新牧師、謝道泉先生、岑白堅牧師及祝維剛牧師。1964年王世民牧師在任期間本堂首次按立執事,受按立者有陳祝齡執事(故)、馮松坡執事(故)、陳陽光執事(故)、 劉活川執事(故)及宋威廉執事(故)。至1973年譚雲牧師來堂任職,並在七十五週年堂慶按立第二屆執事,受按立者有朱惠泉執事(故)、鄭炳照執事(故)、李勵業執事及陳歡欣執事。當時元朗堂已具規模,為方便管理資產,遂設立董事會,於1975年向政府登記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有限公司」。1980年譚牧師離任後,黃恭儉牧師接任。至1984年黃牧師移民加拿大,由李靈恩牧師主理堂務。1983年是元朗堂八十五週年堂慶,按立第三屆執事,受按立者有朱秀珍執事(故)、葉廷才執事(故)及鄧妙嫦執事。1988年為元朗堂開基九十週年堂慶及第四屆按立執事,受按立者有岑永生執事、英大綱執事、黃永長執事、朱玉英執事(移居海外)及李柏基執事(移居海外)。同年本堂許書煌宣教師受按立為區會牧師。
(3)堂校擴充期 (1987—-2001)
1987年因教堂建築殘舊,且地方不敷應用,本堂開始探討重建工作。至1989年為數五十人之「擴建堂校委員會」正式成立,隨即進行籌建工作,建堂籌募捐款目標為七百萬元。同年,本堂向教育署成功申辦得「朗屏邨真光幼稚園」,是為本堂第二間幼稚園。
1993年新堂工程蒙主帶領下終順利完成,建築費合共一千八百萬元,其中區會捐助一百萬元及免息貸款五十萬元。因聖殿地段業權為區會所有,故本堂與區會於1992年8月8日訂立一份雙方管理新堂合約,清楚寫明新堂由區會管業,而元朗堂有永久使用權,並由區會義務律師趙宗義先生作證。1993年,本堂又得教育署批准在天水圍天耀邨開辦「天水圍真光幼稚園」,是為本堂第三間幼稚園。
鑑於天水圍是一個新發展區,教會不多,傳福音工作刻不容緩。本堂有見及此,便以天水圍真光幼稚園作基址,同年成立「元朗堂天水圍分堂」,並聘請甯志強先生任職分堂主任,展開福音工作。1996年甯志強先生辭職,由張漢強先生接任。2000年張先生被按立為區會牧師,工作至2003年離職,由黃振杰先生接任。
1996年李靈恩牧師任內按立第五屆執事,受按立者有陳道通執事(故)、劉信翔執事、馮述平執事、吳錦鈿執事及李君璧執事(移居海外)。1997年元朗地政署批出本堂南面相鄰土地,供元朗堂發展日託非牟利幼兒園與青年中心用途。翌年,本堂再次選出25位教友組成「擴建堂校委員會」,立即進行籌建工作。本堂老教友周永康弟兄慷捐一千萬元作為建築費用,並以其去世之夫人周宋主愛女士作命名紀念。故該中心定名為「周宋主愛幼兒園及青年中心」,補地價及全部建築工程費用合共二千三百餘萬元,於2001年開始投入服務。
(四) 教會整固期 (2002至今)
2002年李靈恩牧師榮休,李一新牧師接掌牧養工作。在聖靈作工下,幾年間,教會聚會人數有明顯增長,每主日參加崇拜人數平均由二百餘人增加至四百多人。2003年堂慶本堂按立第六屆執事,受按立者有葉惠雯執事。至2007年因天水圍真光幼稚園所在屋邨人口老化,加上出生率偏低,導致收生不足,營運困難,校董會於是決定將該校結束,並安排學生到剛開辦的真光幼稚園二校就讀,繼續接受優質的教育服務。分堂向房署申請租用該校舍營辦閱覽室,希望能保留聚會地方。可惜政府需留為自用,分堂唯有結束,教友回歸母會。
2007年本堂執事會為提升眾會友之靈命,特成立了信徒培育小組,有系統地策畫培訓課程,栽培初信者成為門徒、教會未來的領袖。2008年為本堂建堂一百一十週年,本堂以「在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裏合而為一。」作願景,加強團契生活,彼此代禱,期待在未來歲月中,大家積極裝備,為主使用。同年十月本堂陳亦弘宣教師受按為區會牧師,令推動聖工更添助力。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十五:5)元朗堂每一位教友都當在神的繫連妙結中聯合成為一體,發揮彼此的作用,才能使教會的身體茁壯成長。讓我們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希十二:12),高舉十字架,追隨先聖先賢,努力廣傳福音,直至主再來。願將一切榮耀、頌讚歸與我們在天上的父。
註:參考資料
- 合一堂黃玉梅執事(黃述芳先生之千金)之著作「川流不息」。
-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陸輝牧師在本堂一百週年堂慶特刊所撰寫之文章「百『載』竿頭更進一步」。
- 本堂陳陽光執事在八十五週年堂慶特刊所撰寫之文章「沙埔佈道所與元朗堂之關係」。
- 本堂宋威廉執事在一百週年堂慶特刊所撰寫之文章「百週年堂慶感恩崇拜致詞」。